大同市云冈区地处大同市西南部,北接新荣区,东北角与平城区相衔,系行政区划原矿区和原南郊区合并而组,历史变迁不大,具体分述如下: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境域为北狄人所属;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公元前296年属赵国雁门郡;秦朝时期,置郡县,仍属雁门郡;西汉时期,置平城县,属雁门郡,隶并州,为东部都尉治;王莽时改为平顺县,属并州天狄郡;东汉,仍称平城,属雁门郡;北魏时期,拓跋珪迁都平城,境域即为京畿内地,历96年,后改为恒州;北齐时期,属恒州太平县;北周时期,属朔州云中县;隋朝时期,属马邑郡云内县;唐、五代时期,属河东道云州治。
辽重熙十三年,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下设大同县,境域属大同县辖,此后历金、元、明、清时期,属大同府大同县。
民国时期废府立县,属大同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属大怀左县。解放战争时期属西大同县。
解放初期,大同市下辖五个区,矿区、南郊区均属。矿区归属五区,始有完整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后,境域区划几经变迁,历经口泉矿区办事处、口泉矿区人民政府、口泉区等演变,1970 年设矿区,建置由此而始,成为县级行政区,属大同矿务局和大同市双重领导。1980年改变“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矿区脱离与大同矿务局隶属关系,直属大同市领导,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南郊区境因处于大同市四周,分分合合,归属繁杂。从1949年7月至1980年2月,经过46次的行政区划变更,形成现在的区域。1965年10月成立郊区,辖15个人民公社,基本形成现区域格局。1970年撤销郊区,成立南郊区和北郊区,将原郊区的云冈、高山、古店3个公社划归北郊区,南郊区辖12个公社和口泉镇。1971年云冈、高山两公社划归南郊区,1972年古店公社划归南郊区,1980年口泉镇划归矿区,此后,境域再未变动。
因时代的需要,2018年2月9日,国务院对山西省政府《关于大同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作出批复。批复内容包括:同意撤销原矿区、原南郊区。 同意设立大同市云冈区,以原城区的西花园街道、老平旺街道,原南郊区的高山镇、云冈镇、口泉乡、平旺乡、西韩岭乡、鸦儿崖乡,原矿区的行政区域为云冈区的行政区域,至此云冈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