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省政府要闻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10-16 11:42
标题: 砥砺奋进五载路 转型发展谱新篇——全省上下勠力同心落实“十四五”规划综述
文号:
时效:

砥砺奋进五载路 转型发展谱新篇——全省上下勠力同心落实“十四五”规划综述

发布时间:2025-10-16 11:42 来源:山西日报
| | | |

四季轮转,秋已满仓。当时间的指针划过充实丰盈的五年,山西“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

这五年,是三晋儿女砥砺奋进的五年。从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到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从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场覆盖千行百业、跨越车间田野的实践中,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勠力同心推进规划落地成真,写就一份“任务有担当、民生有温度、未来有底气”的过硬答卷。

每一滴辛苦、每一分努力,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生动注脚,都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规划目标明确、内涵丰富,牵引全省以奋进之姿创造辉煌业绩

针对资源型经济固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我省“十四五”规划充分对接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确立转型出雏型总体目标,并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顶层设计与战略锚定,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力迈进。

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同时,我省还配套制定了《山西省“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山西省“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等,形成丰富的规划体系。小到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大到新能源基地的布局,再到教育医疗的资源分配,每一项内容都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让规划从一开始就立得住、行得通。

精勾线,细织锦,千针万线见乾坤。

五年来,锚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任务目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气象日新。制造车间金色钢花飞溅,煤矿巷道无人驾驶穿梭,产业工人匠心铸就的产业升级,成为山西制造的新脊梁。实验室里低温超导材料绽放智慧光华,数据中心AI算法每秒完成万亿次计算,新场景里涌动的技术突破,成为山西发展的新引擎。特色产业丰硕成果竞相“出海”,有机旱作孕育出“数字化”谷穗,农户在手机屏幕查看土壤墒情,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迎来丰收的新密码。

五年来,全省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大西高铁全线贯通,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雄忻高铁建设正酣,中欧、中亚班列扩量提质。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加快建设。提前1年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446公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3年全线贯通,总里程1.3万公里。建成怀柔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稳定运行电力现货市场,各类开放平台能级有效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升级为墨,不断书写山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太重集团轨道公司车间里,一块块钢锭经过成型、轧制,不到1分钟就变身为高铁车轮。“这是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车轮年产量高达70万片,生产效率全球领先。”车轮生产保障工部负责人王军军指着数字大屏介绍道。这一幕,正是山西“十四五”期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破局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集群,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能源革命的深度重构,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晋北采煤沉陷区,曾经的“黑色疮疤”上将竖起万千光伏板。投资约550亿元的新能源基地里,新能源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这里依托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项目负责人话语中透着自豪。数据显示,我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从2020年的31.6%到目前的突破50%。传统能源加速升级,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20年的68%提升至83%,智能化煤矿达298座,2024年绿电外送量保持全国第一。我省扛牢了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担当。

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易通天下·阳光U谷智造企业港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焊花飞溅,这个总投资5.1亿元的项目,未来将形成智能制造的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我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手撕钢、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等120个“山西精品”享誉海内外。

数字经济成为转型新引擎。华为矿山军团全球总部落户太原,“数字消防·平安综改”等项目推动5G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全省数字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76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49万亿元。

文旅融合的赋能发展,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蕴。大同云冈石窟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佛像文物,游客可以近距离“触摸”千年佛像细节。“以前看石窟只能远观,现在能看清佛龛上的纹路。”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十四五”期间,山西以1.3万公里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文化瑰宝,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等特色活动,2024年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数、经营收入较2023年实现16.9%和11.3%的增幅,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生态质量的明显改善,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分量。汾河太原段的清晨,市民在岸边晨练,水面上白鹭翩跹。数据显示,全省PM2.5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4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3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不断提升。

用数据书写转型答卷,用实例印证发展质变。“十四五”期间,山西从“一煤独大”不断转为“多元支撑”,“黑色经济”迈向“绿色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能耗强度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新三样”出口增长两倍之多……

重落实、惠民生、利长远,为三晋儿女继续前行厚植底气与动力

落实“十四五”规划,我省既以产业升级、改革开放见实效,更以消费激活、文脉传承利长远,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五年来,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攻坚态势贯穿始终。从转型综改示范区智能煤机接连下线,到太钢“手撕钢”产品占据国内外市场;从吕梁红枣变身网红产品,到各类民宿客栈挤满游客……五年里,“攻坚”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而是分解到每个行业、每个岗位的目标。党政干部下沉一线解难题,企业里技术工人钻研创新,农民们跟着合作社闯市场,社区志愿者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无论是煤炭行业的“智变”,还是文旅康养的“破圈”,抑或是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每一项进展背后,都是三晋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

我省坚持规划—政策—项目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通过制定目标任务,出台系列政策,完善考核评价,落实各项措施,实现产业重构与科技突破、机制创新与要素保障、民生提质与生态修复等合力发展。同时,全面推行督办制度,对规划中的重点任务跟踪到底,把重大项目全部纳入“清单化管理”,定期召开调度会,哪里进度慢了就跟进解决,哪里有堵点就帮着打通。在全省开发区建设中,从征地拆迁到项目落地,各部门协同作战,审批流程一再精简压缩,不断刷新办结效率,受到众多客商赞誉。

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民生福祉装满“一兜子”。五年来,各级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持续投向民生领域。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础性内容,连续多年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爬楼时代”。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高考、新中考平衡落地,本科高校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医疗高质量发展和便民性特征更加明显,普惠托育机构补贴实现全覆盖,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发放以旧换新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家电类消费大幅增长,2024年惠及160余万人。

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十四五”期间,山西在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新能源、高端装备、文旅康养等新的增长极,为“十五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沉甸甸的“十四五”答卷,也将成为山西继续前行的底气与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山西转型发展之路定将更加宽广。(贺锴 冷雪 张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