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3520200A/2023—00010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3-04-27 10:19
标题: 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冈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的通知
文号: 云政发〔2023〕10号
时效:

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冈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7 10:19 来源:云冈区人民政府
| | | |

云政发〔2023〕10号

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冈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有关部门:

《云冈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已经区人民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请各乡镇街道、区直各有关部门,按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云冈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7日

《云冈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推动建成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城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全区体育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推动云冈区建设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活力区,打造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省、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全区“十四五”规划》,立足本区实际,编制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发挥体育在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区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目标

围绕健康和建设体育城市的总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著名体育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更加融合,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融合化和智慧化,逐步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体育运动成为全员参与的生活习惯,为区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城区做出更大贡献。

全民健身场地供给得到保障到2025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万平方米,社区乡村健身中心达到30个以上,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区健身步道达到10条,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90%以上。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发展。实现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以上。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制度。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体系,推进体医养深度融合,到2025年争取建成乡镇街道覆盖的区镇两级体质监测体系,市民体质达标率大于95%,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保持高水平。积极打造“医养融合”“体医融合”中心,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达到每千人拥有2.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打造“书香健康云冈”品牌,建立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的市场化机制,每年举办全区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50次以上,争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到2025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着力提升青少年中老年等重点人群的体育参与度。

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级。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平台,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全民健身场馆智能化改造升级、健身设施与健身服务智慧化发展,充分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合理化的体育需求。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与升级

1、进一步加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建管力度

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点、全民足球场、全民健身步道等市、区两级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加快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社区与政府办公区域”的高品质运动空间,社区体育活动中心根据体量进行分级管理,推动中小型健身场所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布局,建设优良的全民健身活力区域。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推进“中老年运动场所”建设。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

2、积极探索场地设施复合利用建设模式

开拓“体育+商场”建设模式,以天赐、嘉禾众美购物商场等大型商场为试点,增设适应性小型投打设施、轮滑、迷你足球场等新型运动健身设施,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型、体验型体育赛事活动。加大“体育强区”,结合口泉公园、平旺公园、十里河公园等多个公园绿地资源,根据中老年人、青少年、在职人群等不同年龄健身者的健身偏好,因地制宜,分类打造多层级健身设施。利用公园广场、绿地、河道等丰富的公共休闲资源,构建休闲慢行通道,优化骑行、健步走等休闲体育环境。

3、大力推广场地设施社会化运作与智能化升级

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健全监督机制,推动体育设施供给市场化,提高社会力量运营管理体育场所水平,更有效地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场地配套设置及医疗救助设施设备,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整体质量。探索体育设施场馆“5G”时代的融入,引入具有运动数据显示、运动数据采集、节能环保等特点的智能室外健身路径器材,通过试点带动全区群众的健身热情。

(二)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与效率

1、不断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增加建设体质监测站或体质监测专业队伍,进一步拓展乡镇街道体质监测网络,力争做到乡镇街道全覆盖,提高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的质量,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健康指导,加强与区总工会合作开展企业职工体质监测服务。深入社区、工业园区、学校、企业等配送太极拳、武术、拳操、广播体操等体育项目。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供给库,组建涵盖运动健康专家、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健身服务类企业的供应名录库。

2、进一步扩大“体医养融合”覆盖范围

扩大全区“体医融合”覆盖范围,完善体质监测站,加强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合作,扩大合作医院范围,体育及医学合作模式,至2025年新增2-3个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点。强化糖尿病防治工作,针对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饮食、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实施“体医融合”进企业行动,开展职工运动促进健康项目,为职工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评估、开具运动处方、慢性病指导干预等服务。加强“体医养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器械练习、运动知识讲座、体质测试及评估等服务,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的“体医康复站(中心)”。

3、加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推进学生“会游泳、学打球”项目,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冰雪项目等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推进青少年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

4、积极搭建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平台

结合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全民健身大数据应用体系,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公共健身设施布局、健身指导活动开展情况、体质监测开展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等内容,实现场地预定、活动参与、赛事报名、体质监测结果查询、个性化体育服务定制等功能。

(三)激发体育健身组织活力

1、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坚持推进政府社会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深化体育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进规范化、社会化运作。发挥区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健全体育总会工作机制,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和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等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推广体育运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多样化项目,加强区域内不同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2、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推动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人员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健身指导专业能力和水平。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社区体育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引领作用,以全民健身需求为导向,向全民传授健身方法、运动伤害防护等专项化健身技能和业务知识,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服务。

3、拓展全民健身服务线上供给渠道

借助各类线上视频及社交平台,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及指导服务。鼓励各体育社会组织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提供在线体育健身指导服务,鼓励全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参与居家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打造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

打造“阳光云冈、健康人生”群众体育品牌,建设包含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云冈季主题活动、职工体育系列比赛,不断丰富系列赛内容、灵活办赛形式,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以在本区内有一定基础的职工拔河比赛、全区职工健步走、羽毛球、重阳节登高、乒乓球、足球、篮球、象棋、攉龙等项目持续优化推进;优质群众赛事以及由体育协会、体育社会力量组织的优秀全民健身赛事、企事业单位职工运动会等覆盖范围广的赛事活动纳入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充分激发参赛市民的荣誉感、群众的积极性、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形成长期办赛传统。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对纳入品牌系列赛的各个赛事进行重点支持。把“阳光云冈、健康人生”打造成为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总体形象、品牌标识,融入创新开发、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工业区的总体形象。

2、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

在区乡镇街道两级开展健步走、球类、操舞类等全民健身活动,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创新全民健身线上赛事活动,积极推广“夜游云冈运动”,延伸健身活动参与时间,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白天与夜间相结合的新模式。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放宽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支持企业、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

3、推广线上赛事活动新模式

鼓励各项全民健身赛事组织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方式,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支持企业、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等办赛主体自主设计多种项目的线上赛事活动,创建、发起线上赛事活动,同时设计各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身赛事活动。

(五)形成创新升级的全民健身消费市场

1、扩大全民健身消费产品供给

推动区“三大球”、健步走、冰雪项目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公共体育场馆拓展科学健身产品供给,不断为市民提供更多时尚、个性、品质的体育消费选择。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各类人群提供类型丰富、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体育服务,激发各群体体育消费需求。

2、促进全民健身产业互动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依托全民健日、全民健身品牌系列赛等活动充分释放全民体育消费需求。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集运动体验、观赛参赛、运动社交、主题活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热情。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规模。

3、培育弘扬全民健身文化

强化“生命在于运动”和“主动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日日锻炼”观念培养,发挥媒体的宣传策划作用,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营造“时尚健身、强体自信”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常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通过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引导公众建立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全民健身管办分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全民健身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全民健身宏观管理,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责,梳理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抓好全民健身有关规划计划和法规政策制定。

(二)促进全民健身多元共治

树立全民健身多元共治意识,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的局面,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市民群众等参与全民健身治理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以投资、赞助或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或体育设施的建设。

(三)加强全民健身法治及标准化建设

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规章,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等领域的监管,维护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设施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区卫体局牵头,各方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加强与区发改委、区总工会、自然资源、文化、园林、林业等部门的统筹协调,统筹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养老、旅游、全民健康等事业融合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满意”的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让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建立评估监督体系

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街镇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构建以全民健身绩效评价为核心,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量度的全民健身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全民健身事业有规划有评估,有投入有保障,探索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域的群众体育发展评估,注重发挥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引入中小学校、体育院校、体育机构及体育社会组织中的体育技能人才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与区外高校开展合作培训,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